有奖话题互动|机器人开发,必须软硬兼施吗?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历史上最早的机器人见于隋炀帝命工匠按照柳抃形象所营造的木偶机器人。?《隋书》里还记载:“帝犹恨不能夜召,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于抃。帝每在月下对酒,辄令宫人置之于座,與相酬酢,而为欢笑。”如果按照现在对于机器人的细分,隋炀帝命人打造的这款木偶机器人应该是最早的一款陪伴机器人。?

古人的辉煌暂且不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已经从最初版本发展到第三代——智能移动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对于各类环境都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是因为该机器人应用了各类传感器设备,可以实现信息的学习和融合功能,是现阶段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心,也是机器人时代的开篇。?

2022年,智能机器人市场持续高速发展,开发、应用、规制,该技术发挥作用的领域或许远比你我想象的要广阔。从芯片选型调优去挖掘算力,到研究庞杂算法模型却难以快速复用落地,每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价值争论。**NOW,地平线开发者社区期待开发者们畅所欲言,聊聊“机器人开发,必须软硬兼施吗?”**这里的“软硬”,可以是你已经观察到的,也可以是你亲身体会的。机器人开发窗口期稍纵即逝,到底是深研芯片与算法到极致,还是必须“软硬兼施”??-

A:必须,软硬协同才能高效开发?

B:不必须,各施所长做到极致?

即日起至 6 月 14 日 20:40 发布会正式结束,地平线开发者将会在评论区开展精彩的观点大讨论,无论对错 有理即可(格式:AorB亦或者是C?+50字观点输出),踩中幸运楼层即可获得对应幸运奖,后续精彩言论我们也将置顶加精集合在开发者官微上和大家见面,来跟着我一起见证机器人开发新时代的到来!

<盖楼格式示例>

A,软硬结合疗效好,单一的开发无法发挥各自的能力,对项目来说,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导致开发成本高昂、产业进展缓慢,对开发者来说,软硬结合更适合上手和落地……

<盖楼有礼奖品设置>

一、实物奖品

①本次活动幸运楼层号为1、11、21……X1,踩中即得地平线定制鼠标垫一张;?

②盖楼前三名对应可得:85度杯、定制U盘、清凉T;?

③精彩言论还将触发额外惊喜,获得地平线定制晴雨伞一把!?

【注】以上获奖机会可叠加,恶意刷楼将取消资格

二、平台曝光

依据观点丰富度&创新性,将由运营同学挑选出3-5个精彩观点在开发者官微进行曝光!?

<领奖方式>

凡获得奖品的开发者,请加小助手**(V+/Horizon_robot)**,可及时获得获奖通知并邀约您填写收货地址?

A:必须,软硬协同才能高效开发?

机器人开发不仅要做到软硬结合,还要实现软软分离。具体来说,底层算力芯片需要和AI算法协同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最佳AI能力=算法*硬件)。芯片单位能效算力的优化和提升需要将AI算法和编译器等因素考虑在内,即我们所谓的软硬要协同。同时对于AI应用层而言,要做到和底层具体AI算法模块的隔离、即软软分离;通过增加中间层(Middleware)的方式实现解耦,以增加AI应用软件开发和移植的弹性、降低用户开发成本。

看情况,我觉得如果是试玩机器人的话,没必要搞软硬结合,难度挺大的。你说对帧率、性能、延迟也没啥要求,费那功夫优化硬件。如果是正儿八经的想做出来个类产品的东西,不想做软硬结合都不行,比如做多传感器SLAM同步,算法要求必须要5ms(假设),纯靠上层算法来保证(时间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太可能的,随便来个多进程都有可能block住,优化系统软件就不得不考虑了。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则选择不同。中小公司应才利专长,专精自己的业务。大公司要兼而有之,更要有社会责任。协同发展才不被束缚。

看到这个……顺便来回复下。

严格意义上说做机器人的工程师或研究者都或多或少会做所谓全栈的工作,这是因为机器人学原本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它包括但不限于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电机工程、机电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各种工程类学科,有一些还甚至牵扯到生命科学、脑科学和仿生学等,所以单纯地按照软硬件来区分机器人的开发工作是不太正确的。

机器人是robot的中文译名,它特质的是那些具备一定自主能力的机器,这类机器可以是工业机械臂这类在工厂流水线上运作的设备,它可能并没有过多的自主能力,其主要的工作便是严格按时按量完成人类输入的轨迹运动,这些运动都是基于固定基座的,所以并不需要特别的传感器,仅需要保证关节的转动位置精准和末端的操作稳定即可;这类机器人也可以是行星探索车,它既可以在远程(比如火星)自主地完成移动和探索,也可以透过遥操作完成移动和探索,这类机器人需要具备完善的自主能力,包括基本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以及稳定的通信链路,此外,在美国NASA的行星探索车上还具备本地岩石分析系统和无人机系统等扩展系统。

话说回来,设计并完成一台工业机械臂,首先需要解决关节的设计和生产制造,以及电机控制的问题,然后需要解决机械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解算和仿真的问题,并基于模型完成其控制,最后还需要基于机械臂的控制完成一系列上游的应用程序和配套软件,比如示教再现,轨迹优化和自动校准等功能。如果对于一个普通开发者,想做一个类似工业机械臂的Demo,那么必须了解但不限于上述内容,才可能把这个Demo做得足够好。这会涉及到结构/加工/硬件/仿真/软件/算法/系统/交互设计等各类知识,所以并不能单纯按照软和硬区分。

相比机械臂,行星探索车一类的移动机器人则更为复杂,它需要解决移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比如未知环境的感知,自主探索的路线规划,根据人类指令和具体的环境情况做最合适的决策,甚至还需要与无人机做空地协同,并且为无人机提供合适的起飞和降落地点。这些会涉及到比机械臂更为广博和复杂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这也远远超出了所谓的软硬件知识的范畴。当然,如果一个人想做类似的Demo,也需要全盘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够做得足够好……

A 当然软硬兼施啦,好的设备是两者相互才能使用长久的

A,软硬兼施,硬件需要跟上软件的发展速度才能更好地适配,使用者的体验才会更好,也能提高产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大多数人工智能芯片本身并不具备功能,它们的功能必须结合相关软件来实现,今年的芯片短缺就是没有软硬协同最好的例子,单一个芯片就被扼住脖子。

您好,感谢您的参与,麻烦添加运营同学的V(LILILIXIAo_0)领取小礼品哦?

您好,感谢您的参与,麻烦添加运营同学的V(LILILIXIAo_0)领取小礼品哦

您好,感谢您的参与,麻烦添加运营同学的V(LILILIXIAo_0)领取小礼品哦